Translate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電腦視覺研究助Google完成VR大計

於Google負責Jump(虛擬實境影音)專案的Steven Seitz 博士。(圖/黃慧雯攝)
Google日前於東京舉辦第三次亞太區媒體大會,主題為「The Magic in the Machine」,聚焦於呈現Google目前已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所取得的成果。而會中也針對了當前超夯議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前景,邀你一起來了解。

於Google負責Jump(虛擬實境影音)專案的Steven Seitz 博士,主講了關於3D Computer Vision(電腦視覺)以及VR的主題,而在他的演講當中,似乎揭示了Google對於VR的計劃。

透過圖形運算的成果,可以取得某一物體的3D畫面。(圖/黃慧雯攝)
基本上3D電腦視覺與運用在Google Photos中的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技術根基相同,運用了機器學習的技術,教會電腦如何辨識圖片/照片(攝影機所拍攝)的內容。而3D電腦視覺則是更進一步的將同一圖像主題的內容經過運算,呈現出3D圖像。以羅馬競技場這個全世界旅客都愛造訪且拍攝的景點為例,網路上有相當多被公開分享的照片,因此,透過收集這些從不同角度所拍攝的羅馬競技場照片,再加上攝影運算技術(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可以拼貼出一幅羅馬競技場的3D影像,可以讓你從各種角度瀏覽,彷彿身歷其境。

除了收集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影像,運算出屬於某些特定景點的3D影像之外,Google也與GoPro共同研發組合16部GoPro攝影機的JUMP攝影機,用以拍攝虛擬實境的影像,而所匯聚的這些珍貴影像,現在你已經可以透過Cardboard來欣賞。

Google GoPro合作開發的JUMP攝影機,將是未來拍攝VR影像的強力工具之一。(圖/黃慧雯攝)
為了推廣虛擬實境的應用,Google將從2015-2016學年度開始,向澳洲、英國、美國、巴西以及紐西蘭地區的學校,推廣「Expeditions Pioneer Program」。將帶著Cardboard、路由器(可讓老師的平板與學生的手機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依舊可以執行Expeditions)、華碩手機、平板等裝置,將虛擬實境的內容帶到課堂當中。透過Expeditions,老師們可以在教天文學的時候,帶領學生透過Cardboard看一下太陽系行星的環景圖,彷彿把教室瞬間傳送到外太空,提升學生學習的果效。

透過主題演講,不難發現先前Google在I/O中推出Cardboard、與GoPro合作JUMP攝影機,以及Photo Sphere服務(讓使用者上傳360度街景的網站),以及對機器運算、電腦視覺等領域所投注的成果,都有望在VR領域中呈現出漂亮的成績單。而這些成果光是被運用在教育領域或職業體驗項目中,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力與商機,就令人難以想像。

在整合機器學習、雲端運算以及軟體開發能力後,你是否也與筆者一樣對於未來Google可能的面貌感到好奇與期待呢?不如先想辦法入手一個Cardboard,體驗YouTube當中已不少的VR影片呢?

Xbox One向下相容功能11/12登場

玩家最期待的Xbox One向下相容功能將登場。(圖/微軟)
為了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遊戲及娛樂體驗,微軟除了在歲末推出全新Xbox遊戲與主機,更將於11/12正式推出嶄新的Xbox One體驗與玩家引頸期盼的Xbox One向下相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功能。

Xbox One新體驗是根據使用者回饋而打造,以全新的使用者介面呈現,並延伸Windows 10中的使用經驗,針對遊戲應用優化及社群功能最佳化,將帶來最具社交性的Xbox體驗,使用者可更快進入多人連線及派對、更快開啟常用功能及更方便為喜愛的遊戲打造個人化使用經驗。同時,Xbox One向下相容Xbox 360功能將可支援首波逾百款Xbox 360遊戲在Xbox One上遊玩,支援的遊戲數量在未來數月也將持續增加數百款。而新世代主機Xbox One所擁有的新功能例如:遊戲畫面截圖、game DVR與線上直播等,也都在向下相容的支援範圍內。這些全新功能及內容將可透過免費更新實現,讓Xbox One遊戲及娛樂體驗全面進化。

自Xbox One上市以來,微軟透過Xbox Feedback網頁收集廣大用戶建議,至今兩年來已根據使用者回饋推出超過百項更新功能,未來微軟仍將持續傾聽用戶聲音,任何建議或甚至希望哪些Xbox 360遊戲可以在Xbox One上遊玩,使用者都可以透過此網頁反應。

Xbox One是目前唯一支援向下相容且免費的次世代家用遊戲主機。Xbox One向下相容功能是採用軟體模擬方式實現。當玩家將相容的Xbox 360遊戲光碟放入Xbox One主機時,系統會自動上網下載包含完整遊戲資料與最佳化模擬程式的遊戲包,之後遊戲光碟將只做為啟動認證之用,實際上執行的會是儲存在硬碟機的下載遊戲包。下載遊戲的運作模式與光碟遊戲類似,玩家可以直接在 Xbox One上下載包含模擬程式的相容版本直接執行。在執行Xbox 360遊戲時,玩家可以使用完整的Xbox 360系統功能,

自台灣時間11/13凌晨3點起,玩家可以透過更新Xbox One上的遊戲收藏清單來查看哪些已購買的數位版Xbox 360遊戲支援在Xbox One上遊玩,並直接下載,或者亦可直接將已列於支援清單的Xbox 360遊戲光碟放入Xbox One中使用。同時,為歡慶向下相容功能正式啟用,微軟將提供所有的Xbox One用戶在指定時間內在Xbox One上玩向下相容遊戲時,可免費享有原本Xbox Live金會員專屬的多人連線功能。(查看首波向下相容之Xbox 360遊戲清單:http://on.fb.me/1L9Oy8O)

透過Windows 10上的Xbox App,玩家將可以和其他玩家互傳訊息和聊天,經由Xbox Live取得最新遊戲訊息,並且錄製、編輯、分享自己的遊戲錄影,甚至將Xbox One遊戲串流至家中的Windows 10 PC上或任何Windows 10裝置上執行。Xbox One控制器可同時支援Xbox One主機和Windows 10裝置,讓遊戲體驗無所不在。另外,在Xbox One或Windows 10平台上購買的遊戲內容也可跨平台使用,如Fable Legends《神鬼寓言:傳奇》及《Gigantic》將可支援跨裝置多人連線讓Xbox及Windows 10使用者沒有界限玩在一起。

傳三星S7將於2016MWC前一天報到

網傳的三星Galaxy S7渲染圖。(取自cebeta)
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先前傳出不少三星Galaxy S7將會提前發表的消息,但根據陸媒得到的消息,三星可能還是會依照過往的步調,選在MWC之前發表,而最新傳出的發表日期就是2016/2/21,正是MWC開幕前一天。

MWC向來都是各手機廠發表年度旗艦機的場合,對於三星而言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推進,三星的下一代旗艦手機─Galaxy S7,很有可能也將在2016年MWC前推出,而目前傳出的可能發表日期,將是2016年2月21日。

關於Galaxy S7的可能傳聞,或者消費者最感興趣的就採用哪些處理器,在三星已於這一兩天發表Exynos 8890處理器之後,三星肯定會將這一款處理器運用在最新旗艦上。除此之外,高通甫發表的Snapdragon 820也可望重回三星的懷抱。而在元件供應商Synaptics已研發出ClearForce技術的前提之下,很有機會S7也可具備類似iPhone 6s 3D Touch的壓力感觸功能。

想當然爾,三星Galaxy S7將會搭載最新的Andorid 6.0作業系統,成為三星首款內建此版本的手機。在三星已在側邊曲面螢幕耕耘已久的情況下,消費者應該也可期待三星推出具有側邊曲面螢幕的S7機種。

HTC下一款新機X9 這回有點像Nexus 6P

微博上有網友曝光了號稱是HTC One X9的碟照,並宣稱將不會使用高通Snapdragon 820處理器。(取自新浪微博@TechTA)
在推出了極像iPhone 6的HTC One A9之後,HTC似乎不吝在產品設計上持續效法對手。有機會在A9之後亮相的HTC手機,被傳出可能將是X9,而這一回效法的對象不是蘋果,而是對岸的華為。

為了等候高通新一代處理器Snapdragon 820,不少手機廠都延遲推出旗艦新機的計劃,而HTC也不例外。不過,即使還沒有要推出新一代旗艦機,還是可以推出不同等級的手機在市場上維持能見度以及產品多樣性,因此,很可能在下一代M系列機種推出之前,HTC準備推出HTC One X9。

由微博上曝光的碟照來看,可能被定位中高階機種的HTC One X9,正面與Butterfly S頗為相似,HTC品牌名稱也被移到手機上方,讓正面機身下方的多下巴設計可以被移除,提升螢幕對機身占比,也讓手機看來更為緊湊。

規格上,HTC One X9可能搭載5.5吋Full HD解析度螢幕,搭配2GB RAM以及16GB ROM,前後搭配400萬、1300萬畫素相機,電池容量可達3000mAh,運行最新的Andorid 6.0系統。從曝光的圖片來看,HTC One X9背後相機的設計,似乎讓人感覺與華為與Google合作的Nexus 6P極為相似,在辨識度上很可惜再度走弱。

HTC One X9有機會在明年初發表,這樣的造型要搭上多少價格,會讓你想要入手呢?

助你上傳內容更給力 youtube頂級攝影棚免費用

YouTube Space Tokyo一景。(圖/黃慧雯攝)
你是為YouTube貢獻珍貴影片且吸引網友瘋狂點擊的YouTube創作者(creators)嗎?想知道如何提升你製作影片的功力,並且得到如何與粉絲深度連結的妙計嗎?帶你一覽YouTube Space Tokyo的秘密,並且了解身為YouTube創作者的你如何能取用這些珍貴的資源!

David Macdonald,亞太區YouTube Spaces負責人。(圖/黃慧雯攝)
全世界目前共有七個YouTube Space,而第八個YouTube Space即將在印度的孟買啟用。(圖/黃慧雯攝)
YouTube Space是Google專為YouTube創作者以及所有想了解相關服務的朋友,所設立的影音創作工作室。身為YouTube創作者,你的頻道只要擁有5000以上的粉絲,就能擁有權利預約來到YouTube Space使用當中的器材,協助製作你的YouTube影片。當然,如果你的粉絲數更多,那麼隨著粉絲數目滿足一定的等級,你將能在YouTube Space中有權使用更多元的器材。

身為YouTube創作者,你只需要預備好故事腳本、所需要的佈景,以及你的攝影師,還有為影片主角敲好通告,其餘的資源你都可以在YouTube Space免費借用:包含多種類的攝影機、運算能力比你的電腦更強大的剪接電腦、化妝室、虛擬攝影棚、實體攝影棚(燈光都已架設妥當)等等,將能一定程度的降低YouTube創作者的影片製作費用。

YouTube Space Tokyo擁有許多提供給影片創作者使用的空間,由左上至右下各是4K影片剪輯室、演員化妝室、虛擬攝影棚與實體(新聞)攝影棚。(圖/黃慧雯攝)
日本知名YouTuber正在YouTube Space Tokyo中使用實體攝影棚拍攝影片。(圖/黃慧雯攝)
此外,YouTube Space也可以作為YouTube創作者與粉絲交流、或是與其他YouTube創作者互動的場合,某種程度提供了一種虛擬整合的環境,讓粉絲能夠與YouTube創作者更深的連結,也可讓YouTube創作者聆聽更多來自粉絲的建議與想法,共同讓YouTube頻道的內容更為提升與豐富。

YouTube Space除了開放給滿足申請條件的YouTube創作者之外,也舉辦影片創作相關工作坊等內容,可以讓對於YouTube影片製作的相關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來參加,甚至有機會能將你培養成一個YouTube創作者!

如果你是台灣的YouTube創作者,下一回來到日本東京之前,或許可以安排一下造訪YouTube Space Tokyo的計畫?或甚至直接預約來拍攝一段東京製作的影片,為你的粉絲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創作者加油 爭取YouTube Space來台灣

亞太區 YouTube Spaces 負責人David Macdonald。(圖/黃慧雯攝)
為協助各地的YouTube創作者(creators)更好、更便利的創作影片,Google當前已在全世界七個城市設立YouTube Space,而印度孟買地區的第八個YouTube Space也即將啟用。然而,身為YouTube創作者的你,肯定想知道YouTube Space有沒有機會來台灣,針對這個關鍵問題,YouTube Space亞太區負責人給了回應。

針對YouTube Space有沒有機會來到台灣設立的問題,亞太區 YouTube Spaces 負責人David Macdonald很誠實的表示,目前並沒有來台設立的計畫。而Google如何判斷是否要在某個城市設立YouTube Space,主要則是基於幾個條件,一是當地活躍的YouTube創作者數目;二是當地YouTube影片觀眾人數;第三則是當地YouTube觀眾以及YouTube創作者人數的成長潛力;最後則是還會考量該城市在媒體領域的影響力,例如紐約、倫敦等大城市,都滿足以上這些條件。

David Macdonald特別表示,其實判斷是否來到某個城市設立YouTube Space的主要衡量條件,就是當地活躍的YouTube創作者數量。而當中原因應不外乎就是YouTube Space主要還是針對創作者所設立的影音創作工作室,因此鼓勵台灣的YouTube創作者加把勁,讓我們趕緊能排上YouTube Space前進城市的候選名單吧!

順帶一提,其實世界各地的YouTube Space都提供給只要頻道粉絲數超過5000人的YouTube創作者來申請,如果有經費的話,鄰近台灣的YouTube Space Tokyo,或者是即將在印度孟買啟用的最新YouTube Space,都是台灣的YouTube創作者能計畫造訪的地區。如果你期待能用更強大的攝影機,或甚至體驗拍攝360度影片的製作方式,或許可以安排一遊這些YouTube Space的計畫唷,或許你就將成為推動YouTube Space到台灣設立的重要推手之一!

記者王道 利用Google News Lab製作報導讓讀者身歷其境

Google 新聞實驗室媒體推廣經理Nicholas Whitaker。(圖/黃慧雯攝)
近日大陸新華者在記者節啟用機器人記者的新聞,相信不少線上記者看到時都心頭一震,或許也讓你對於工作越來越有危機感!究竟記者如何為自己增加工作競爭力,製作出更為引人入勝的報導呢?又或者有志從事公民記者的你,如何取得準確、有效的報導素材來呈現你的觀點呢?Google News Lab很可能是以上問題的其中一個解答。

Google在今年六月份針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地,率先推出了News Lab的服務,整合旗下Google Trends、Google Maps、Google Earth、YouTube等內容,為線上記者或公民記者提供新聞報導的素材。

媒體(Media)正以極迅速的方式演進,速度之快,遠超過往時代。(圖/黃慧雯攝)
在新媒體浪潮的推動下,記者們不得不思考,對於有需要吸收新聞或新知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期待更為豐富且多樣化的新聞內容;而對於記者本身的工作內容或者工作方式來說,如何透過News Lab(或其他新媒體相關工具與素材)整合報導的內容,以增加競爭力以及對於分散在各個螢幕(TV、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裝置)前讀者的吸引力,更是必要考量的重點之一。如果你曾經思考過類似的問題,那麼曉得Google News Lab所提供的素材內容,對你而言便十分重要。

就本日Google亞太區媒體活動的內容來說,Google 新聞實驗室媒體推廣經理Nicholas Whitaker提及了當前已有整合了Google街景、360度影片的相關報導,能帶給讀者全然不同的觀點,讓新聞看起來更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近日尼泊爾大地震之後,便有新聞工作者透過兩段360度影像來對比地震前後的街景,景象不僅令人感到震撼與說服力,也能令在遠方的讀者更感受到地震的真實威力,因而對於當地災民產生更悲天憫人的同理心,這不僅對於讀者而言更為真實,也讓新聞報導更具價值!

「紐約時報」有記者透過在網頁中嵌入新聞事件前後Google街景對比圖的方式來報導地震,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圖/黃慧雯攝)
就目前Google所提供的Google News Lab相關工具來說,不只可以讓(公民)記者獲取最新新聞資訊,還可以運用Google推出的各項工具,在事件現場記錄更多元的內容,例如360度照片、360度影片(還能搭配在事件中的不同地點錄製的音頻檔案),或甚至是VR(虛擬實境)影片等內容。以上的內容,以360度照片為例,(公民)記者們已可以運用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啟用Google Camera App來拍攝;然而如果要拍攝VR影片或是360度影片的話,則需添購額外為此目的設計的攝影器材,例如Ricoh Theta等來拍攝,可投資的項目還不少。

如何以更多元的方法記錄下新聞事件的現場,當然對於記者而言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如何在網路媒體、紙媒或電視媒體等平台呈現,也是影響因素之一。舉網路媒體來說,記者們需要選擇相應的平台來呈現這些較為先進且豐富的內容,此外也需要讀者的裝置能夠取讀取這類的內容。每一個關卡,或許都是多元化新聞內容可完整呈現的關卡之一,不過正面來看,透過更多元的方法製作新聞內容給讀者,很明顯是個發展中的趨勢(例如New York Times已開始製作VR新聞),身在台灣或其他地區的記者與媒體平台,如何跟得上潮流的腳步,或將是決定未來平台影響力的因素之一。


不需費時分類的Google Photos App為何這麼聰明?

Chris Perry,目前Google相簿搜尋和分析團隊的領導人。(圖/黃慧雯攝)
2015年5月推出的Google Photos App,你使用過了嗎?如果選擇不以原始解析度上傳的話能有無限空間的Google Photos,其實可以讓你上傳你從小到大的所有相片,而且更聰明的是能幫你輕鬆重溫感人回憶。究竟Google Photos怎麼做到的?其實背後有一大部分的技術是仰賴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是本回Google亞太區媒體活動的主講重點,在此領域深耕已久的Google透過這個機會向台灣的讀者揭開了一點關於機器學習領域的神秘面紗,這當中的技術也運用在Google Photos App當中。

讀者可以透過Apple App Store或是Google Play下載iOS或是Android版本的Google Photos App(Google相簿App),以自己的Google帳號登入後,基本上你就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將所有手機中的照片備份到Google Photos。而假如你有時間,你還可以看見Google從你上傳的照片影片中,為你製作而成的動態GIF圖片、拼貼照片以及故事集錦等內容。

Google Photos App運用了許多機器學習的技術,讓你僅需要很少的時間就可以輕鬆管理你的相簿,且找到你想重溫的經典回憶。(圖/黃慧雯攝)
此外,更聰明的是,透過機器學習的技術,存於Google Photos當中照片你可以輕鬆找尋得到。透過運用機器學習技術的圖片辨識能力,只要在Google Photos App中按下「放大鏡」的搜尋圖示,你就可以看見Google為你利用不同指標而分類的照片,預設內容包含:人物、地點、事物等等。以人物來說,Google Photos會為你將它判斷是同一個人的照片整合在一起,你還能為這個人物設定特定標籤,且對方不會知曉你採用什麼標籤(你甚至能一鍵就隱藏不想看到的人,例如前男/女友),而同樣的機器學習技術也可辨識你所拍攝的特定主體,例如「天空」、「棒球」等等照片,使用者只需要在Google Photos App中多加查看,就可以看見這些Google已經為你分類好的照片。

當然,除了這些已分類好的內容之外,也可透過Google Photos App的搜尋功能,為你找到特定照片,例如你可以在當中以「我+自拍」的關鍵字,快速找尋到所有你自己的自拍照;且所使用的搜尋關鍵字可以很自然,舉個例子來說,例如「NY Night」。而以編輯目前嘗試的經驗來看,透過英文關鍵字來搜尋的結果比較多也更為準確,身在台灣的使用者目前則只能多練練英文,或是期待Google Photos App的中文搜尋功能再更為提升!順帶一提,這些照片搜尋的功能,主要是透過雲端運算而達成,因此如果你在沒有連網的狀態下,就無法執行這些功能。

對於人們來說,對於辨識物體的學習很快速,例如學習到「…是貓」、「…是狗」的內容。然而,這樣的工作對於機器學習領域來說,背後的技術並不簡單。簡而言之,你若要透過機器學習來判斷某一個知名建築物,在建築物通常外型不會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判斷準確其實相對簡單;對於判斷人臉、動物這類會隨著時間改變的內容,則需要下很大功夫。

Google Photos App背後運用了一個名為Inception的深度學習技術,來協助辨識圖片的內容。(圖/Google提供)
就機器學習物體辨識的內容來看,你需要讓機器擁有「computer vision」,也就是教會機器去辨識所拍攝到的內容。以Google Photos App而言,背後就是運用了一個名為「Inception」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包含22層神經網絡,每一層都用於辨識圖片中的某一向度,例如顏色、亮度、物體形狀等等,而透過Inception的判斷後,就會為你分類Google Photos中的照片。

當然,可想而知這樣的機器學習技術,仍有不準確之處。例如Google Photos曾經鬧出將一位非裔女性標記為大猩猩的糗事,差點引發種族歧視相關的議論,但Google Photos團隊在得知此事之後,一個小時之內便解決了問題,也讓當事人感到很滿意,算是有個圓滿的結局,且能避免其他的使用者在未來免於遭遇類似事件的困擾。

由此可知,機器學習主要是一個讓程式透過大量範例來學習,而後慢慢演進的更為準確、有效工具的技術。雖然難以得到百分百準確的結果,例如:在Gmail垃圾郵件判斷的例子上,然而透過使用者的回饋、以及長時間的學習時間,還有越來越為準確的機器學習Model,能讓整個系統更為智慧化,有時甚至能讓你感受到「哇!它好聰明」的感覺。

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下,至目前為止,Google算是在機器學習的領域小有成就,且已在Gmail、Google Photos App、Inbox by Gmail App等工具中,成功運用機器學習的技術,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Google認為,過去工程師習慣撰寫演算法來教機器如何思考,這樣制式化的方式未來將會被機器學習所取代,而對於消費者而言,或許很難理解機器學習背後的運作原理,但你卻可以期待更為智慧、甚至讓你覺得聰明的(行動)裝置即將被發明,而將對你我生活的許多層面帶來想像不到的便利性,光是這樣的願景,不就很值得期待了嗎?

Google揭秘機器學習7大關鍵

在Google擔任人工智能、計算神經科學、及可量化機器學習研究員的Greg Corrado 博士。(圖/黃慧雯攝)
Google於10日在日本東京舉辦亞太區媒體活動,以「The magic in the machine」為題,舉辦相關的主題演講以及參訪活動。對於網友來說,或許覺得這個主題離你很遠,然而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已經享受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相關服務,且很可能你早已愛不釋手!關於機器學習的領域,讓我們來一起來瞭解幾個關鍵問題,讓你瞬間搞懂,吸收Google工程師一甲子的功力!

1、 機器學習是什麼?
一個改變現有軟體工程師工作內容的方法。相較於過去工程師透過撰寫有實際演算法的程式碼,讓程式(program)透過實際的條件來執行(重複性高的任務),機器學習則是讓程式透過大量的實際例子來學習。

以下透過讓機器學習預測「學生讀書時間與學業成績間的關係」這件例子來解釋機器學習的過程。試想,學生閱讀(x)的時間與學業成績(y)之間的關係,若以不同的xy參數來代表,透過一些學生的資料,我們可以在數學的象限繪出一條能以代數方程式呈現的直線,來代表當中的關係。而對於機器學習來說,這條直線與y軸之間的角度(W)以及與原點間的距離(b),可以讓我們得出這條直線的代數方程式為y=Wx+b。而機器學習則是透過大量的例子(學生成績與學習時間的資料),作為Learner,讓擁有機器學習能力的程式,透過微調W與b的數值,讓所繪出預測直線,能更為準確地預測下一個學生的資料。

讓機器學習預測「學生讀書時間與學業成績間的關係」的例子說明。(圖/Google)
2、機器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相對於過往的Program,可以透過套用工程師寫下的演算法快速得出一個結果,然而所能處理的任務,卻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便利性的提升,帶來不大的效果;機器學習透過非常大量例子學習的歷程,會漸進式變得更為準確,較能滿足「提升人們日常生活品質」的這個目標,例如讓你不用減少電子信箱中看到垃圾郵件;當你習慣於給予Google「某些電子郵件是垃圾郵件,而某些被判斷為垃圾郵件的信件,並非屬於此類」的回饋時,其實背後的機器學習程式將會慢慢學習到對於你來說,哪些信件應該歸為垃圾郵件,哪些不是,隨著時間前進,結果會越來越準確。

3、機器學習能得到什麼結果?
透過機器學習,你能得到一個較為一般性的結果,例如「包含某些特定內容的信,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是垃圾郵件」,然而這不一定適用在「所有的」使用者身上。

4、過往有時會聽見的「深度學習」又是什麼?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屬於機器學習領域,而且是一個具備巨大影響力的工具。簡而言之,深度學習模擬了人們大腦神經元的運作模式,透過運用多層次的機器學習功能(程式),可以讓機器學習像人類一樣判斷一些事情,例如「辨識圖片中的主體是貓」。

深度學習當中的每一層程式,類似大腦的神經元,執行的任務很小,但是所產生的結果將被下一層機器學習程式作為輸入(input),再接著進行下一階段的任務,而透過多層次的學習歷程,也就是說一個具備多個機器學習功能的深度學習程式,就可以執行「辨識圖片中的主體是貓」的任務。

透過深度學習,可以達成圖片內容辨識的任務。(圖/Google)
5、你的日常生活跟機器學習有關嗎?
當前,Google已經將機器學習的成果運用在Inbox by Gmail App(最新發佈的Smart Reply功能)、Gmail Spam判斷、Google Photos分類與搜尋、Google翻譯的語音辨識等功能中。也就是說,在你可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你已經接受了不少來自Google於機器學習領域所獲結果的幫助囉!

Google旗下多款工具都已運用在機器學習相關技術。(圖/Google)
6、機器學習為什麼最近好像變顯學,大公司都在談?
根據在Google擔任人工智能、計算神經科學、及可量化機器學習研究員的Greg Corrado 博士所言,因為電腦當前的速度已經夠快,可以處理大量的資訊,因此需要仰賴大量例子來學習的機器學習,能產生可見且具影響力的成果,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為便利。

7、機器學習是一種魔術嗎?
透過了解以上內容,相信你可以輕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就是「No」,機器學習是一種運用於許多終端產品中的工具。

作為一個讀者(消費者),你或許不需要太過充分的理解以上的內容,不過你卻已能體驗到Google投注在機器學習領域的成果,並且天天享受它。如果你期待你手中的手機、電腦還能更聰明,還能為你想到更多,未來你能持續關注這方面的議題,或者甚至成為一個程式開發者的方向來努力。因為日前Google甫推出了TensorFlow,內容是機器學習原始碼,藉由開放TensorFlow,Google期待將加速機器學習領域發展,所以你也能成為替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性的當中一員!

Google釋出機器學習相關的原始碼,並採開放的做法,名為TensorFlow,企圖加速此領域的發展,或者更進一步站穩領先者的地位。(圖/Google)

Win10 Mobile正式版推送日期揭曉

Windows 10 Mobile正式版升級推送時間被曝光,包含Lumia 1020在內的多款Lumia手機將獲得升級的機會。(取自微軟)
先前微軟已確認將會在今年12月推送Windows 10 Mobile正式版,如今根據波蘭媒體的報導,推送的日期終於塵埃落定,手中有Lumia裝置的朋友也預備為自己手機升級的計劃囉!

波蘭Orange電信商目前已公布了Lumia手機升級Windows 10 Mobile的時間,以及確切機種。首先將在弟一波獲得升級的手機包含:Lumia 630、Lumia 635、Lumia 735、Lumia 830以及Lumia 640,時間就在2015年12月14日。而第二波獲得升級的機種將是Lumia 520、Lumia 532、Lumia 625、Lumia 720、Lumia 820、Lumia 920、Lumia 930、Lumia 1020以及Lumia 1320,時間須等到2016年2月份。

Windows 10 Mobile將是基於Windows 10跨平台作業系統的一支,透過此特性,未來與Windows 10 PC、Xbox One等平台之間的資料同步與分享,都將更為容易。在Windows 10 Mobile正式版推送之前,屬於Xbox One的Windows 10作業系統將會在11月12日推送。

在Windows 10 Mobile作業系統升級服務推送之後,會否對於Windows 10 Mobile的市場占有率有著正面拉抬的作用,會是市場觀察的重點之一!

臉書Photo Magic幫你一鍵寄回好友照片

Facebook針對Messenger推了Photo Magic功能,讓你能一鍵分享手機中拍攝到的臉書好友照片。(取自The Verge)
Facebook耕耘圖片內人臉辨識技術已久,如今又推出了一個全新功能,協助你發送「你幫好友拍的照片」給他,名為「Photo Magic」。

Facebook全新推出的「Photo Magic」服務,是針對Facebook Messenger所推出的新功能。使用者更新到最新版Facebook Messenger之後,可啟用「Photo Magic」功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要用)。啟用之後,使用者需要允許Messenger取用你的手機相簿,接著App便會察看近期所拍的相片,辨識出當中有你的Facebook好友時,會有提醒通知建議你是否要將照片傳送給對方。

Photo Magic這項功能主要是因當前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而生。通常你的手機當中會有許多幫好友拍的照片,相對的,你的照片則會存在其他朋友的手機裡。如果你們都沒有額外的時間將這些照片傳送給對方的話,這些應該屬於對方的照片就會只存在你們的手機中,想起來其實也是很怪的事,因此Photo Magic功能就應運而生!

這項功能有點類似先前Facebook Moments App的功能,同樣是透過人臉辨識技術,將你手機中的照片透過Facebook Messenger傳給對方。只是Facebook為你節省你的時間,將照片辨識的功能整合到了Facebook Messenger中。

想當然爾,這項獲取讀取手機相簿的功能,牽涉到了用戶的隱私。目前僅率先在澳洲地區推出,Android的使用者可以先行使用,iOS版用戶則要稍等一陣子。正是因為牽涉隱私,因此稍晚才會登陸歐洲國家,而之後使用者也將擁有「不允許其他好友透過此功能在手機中辨識你照片」的權限,將管控「有你的照片」的權限交還給使用者。

Photo Magic功能對你而言,是又一個Facebook的貼心之舉,還是讓你感到很多餘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回應你的想法!

新聞業緊張 臉書《Notify》如期推出

Facebook發布最新《Notify》新聞通知App。(取自Facebook)
你現在都上臉書(Facebook)做什麼?除了發動態消息、打卡之外,或許就是查看朋友們的近況,還有他們又分享了什麼最新消息!當前,不少網友接收新資訊或新聞的方式,多是經由社群網路的朋友分享,讓臉書宛如另類的新聞平台。靠著如此累積起來的影響力,臉書一如外傳,在11日推出了《Notify》App,能向使用者推送最新Po在臉書各處的新聞!

Facebook的《Notify》App,類似其他的新聞App,可讓使用者訂閱感興趣的內容類別(Stations);不然則會針對使用者在個人頁面中所挑選的興趣來推薦新聞。目前包含《CNN》、《時代雜誌》、《紐約時報》、《彭博社》等70家知名媒體,都已與Facebook合作。

Facebook《Notify》可讓使用者訂閱喜歡的新聞Station,推送你所感興趣的新聞。(取自Facebook)
Facebook與媒體合作的方式在於邀請媒體將新聞直接發布在Facebook的所屬頁面中,而非透過貼上自家新聞網頁連結的方式來分享。針對這些發表在Facebook平台上的新聞,Facebook先前已透過文章快手功能,不僅在內容呈現上有不一樣的提示,讓使用者可清楚辨別,載入速度也比透過網頁連結連回到新聞網站的方式快上許多,在優化使用者體驗的前提下,使用者肯定能清楚區分兩者的差異,並且可能愛上這些選擇在Facebook發表第一手新聞的內容。

目前Facebook《Notify》App僅在美國Apple App Store上架,台灣的消費者如果擁有蘋果App Store美國商店的帳號,可搶先體驗。當使用者所訂閱的內容在Facebook貼上最新新聞之後,《Notify》便會發出推播通知(顯示在通知中心中),使用者點選推播通知就可直接連到該新聞頁面。

《Notify》App可謂是Facebook進軍新聞業關鍵棋子。在擁有大量使用者的前提之下,Facebook已成功佈局新聞內容、推出文章快手功能,最後再加上可透過《Notify》將新聞直接推送到使用者的手中,完成了一條龍的服務。

Facebook對於消費者的這項服務,應該對於讓消費者停留在Facebook平台上的時間有所幫助;然而,對於新聞業來說,不再採用將消費者導回自家新聞網站的作法之後,究竟對於本身的業務會有多大影響,非常值得觀察。而Facebook新聞服務很可能將成為撼動新聞業的關鍵要素之一。